-->

銅像問題

2007/4/6

銅像問題

http://www.rti.org.tw/big5/aspx/TaiwanView/content.aspx?id=1596



  台灣的民主化,缺乏轉型正義的處理,歷史的真相成為沒有面對的課題或不願面對的課題。因此,國家內部的和解並沒有真正形成。民主化之路充滿顛沛現象,尋求建立主權獨立的正常化國家之夢未能成為生活在這個島嶼的2300萬人民共同的祝福。

  就看看2007年的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吧!片面的紀念對照著冷眼旁觀反映在不同的政治立場,牽動的不只是舊政權和新政權,似乎也牽動著中國和台灣的認同意識。如果再看看對於豎立在全台各地室內外蔣介石銅像的處理,無法適當地清洗歷史的現實事況更顯示政治的轉型正義實現的困難。

  李敏勇的一首詩〈銅像問題〉描述台北市因為交通問題遷移一個圓環的一座蔣介石銅像。那是1989年的故事,生活在台北市關切交通問題因而掩蓋了意識型態紛爭,在仍然是國民黨官派市長的時代,就遷移走了一座蔣介石銅像。

  「推土機轟轟作響/從排氣管/噴出黑霧/污染入夜的天色//工人們/努力將銅像的基座剷開/好讓大吊車將阻礙出路的重金屬/連根拔起//這鬼影子/己佔據路口數十年/混淆著視野/干擾著景象//……//曾經/它蹂躝島嶼的歷史/它踐踏島嶼的心/以火紅的烙印//這政治的幽靈/仍然搖晃著島嶼/世襲的權力/牢固的布局//……//而工人們/堅持把它吊走/從緊握我們城市的出路/讓它消失」。

  詩裡的自由想像,在現實的經驗裡並不一樣。從1989到2007年,再過2年就是20年了,即使是歷史,即使政治銅像或許做為歷史遺物被允許存在,但是像台灣現在仍遍佈著蔣介石銅像的景況能合理地改善嗎?某種程度的「政治的民主化」和「國家正常化」所須進行的文化革命,會不被類比為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嗎?就有一家報紙刻意把英國「經濟學人」對台灣「去蔣化」的對「獨裁文化」和「半神化文化」的革命的中性,甚至正面描述,扭曲為「台灣的去蔣化像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在蘇聯解體,東歐共產黨統治被民主選舉推翻後,一部希臘導演安哲普羅斯的電影《攸里西斯生命之旅》描述共產統治及解體的政治景況:一艘拖船載著被析解下來的巨大的列寧頭像,橫臥在平底船板上的頭像在多惱河穿經的保加利亞以及前南斯拉夫聯邦幾個共和國的河域,那樣的景象,多麼深刻地印記在人們的視野。反映的就是蘇聯、東南歐洲政治轉型正義所呈現的藝術觀照,或者說文化視野。

  在台灣,轉型正義因為歷史清理的多種障礙影響,不能順利進行。以一個簡單而具體的蔣介石銅像遍佈的未能清理來看,文化缺少革命性,需要經由文化革命的意識,透過新的公民運動,也就是西方所說的市民運動,嘗試形塑符合新政治、新時代的政治文化。

  一個正常的國家,不會有氾濫的政治人物銅像。不只在政治上,那只是獨裁的公然比喻;在文化上,顯示的也是單調、貧瘠。解除這種比喻的桎梏,解除這種單調、貧瘠的視野,台灣的正常化國家之夢才會真正實現。


『台灣觀點節目由央廣主筆群共同撰稿製播,台灣民主基金會贊助,歡迎收聽』。

昔日大中國價值觀 如今有多少人信服?

銅像和街道時時刻刻,向死者,向倖存者,彷彿繼續施以尊嚴的鞭笞,精神的凌遲!!


對KMT的統治歷史有反感的人,說,你看,打仗打敗了,逃到台灣,便淘空了台灣人的記憶,把中國地名強加在台北城上,滿足自己「勿忘在莒」的虛幻想像,充分殖民主義的嘴臉,可恥可惡。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4)住在一張地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