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會與審計單位應徹查花博爭議公諸社會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Service/editorial/news.php?engno=491165&day=2011-05-10
為期一七一天的花博已經於日前閉幕了,這個花費高達九十五.一二億元(此為花博官方公布的數字。有北市議員指稱花博總經費包含民間贊助,達一百四十五億元)的國際性活動,從去年十一月五都選舉前夕開幕以來,即備受各方的檢討,雖然隨著郝龍斌市長順利連任當選而砲火熄滅、壓力頓減,但是此一重大市政決策,對於朝野政黨而言,都不應基於不同的政治需要採取選擇性的作為。在花博展期結束,郝市府宣稱的「經濟效益」全然發揮之後,這個時候更該是就事論事、理性評斷的最佳時刻。

舉辦花博的目的究竟為何?至今仍掛在台北市政府花博官網上的介紹詞:「預估將有國內外約八○○萬觀光人次參與,總經濟效益將達一六八億元,不僅對內促進本市觀光產業發展、國內花卉產業成長,更可對外促進國際交流,提升我國國際形象」應該很具代表性。這段話,交代了幾個目標,包括參觀人次、經濟效益,對象包括國內外,帶動北市觀光產業、全國花卉產業,還要促進國際交流與形象。

這些目標實質達成了多少?根據北市府的統計,參觀遊客達八九六萬多人次,規模是達到了,但是看比例,幾乎都是台灣人,國外旅客只有六點多%,而所謂的國外,高度集中於來自中國的陸客,議員公布扣除陸客的其他國家只有二十八萬人次,約僅三%。郝市府去年編列了二九○○萬的花博海外宣傳費,其中二五○○萬就用在中國,可見經營的心態,有此「政策效果」,其來有自。至於在國內遊客的這一區塊,更是笑話。其中台北市民佔了將近二十六%,平均四名入園者就有一人是台北市民;不含台北市,北部地區民眾佔到四十七%,此外,中部民眾十%,南部民眾八%。以這個參觀者的分布情況,對照於前述一再以國際為標榜的目標,是不是很不搭調?

花了全國人民的稅金,結果一半是北部民眾到此一遊,另外四分之一是市民自己捧場,如此冷熱差異,再對照花博籌辦經費的來源,其中來自農委會的補助高達三十五.二七億元,佔官方版花博總經費將近四成,箇中的反差就更強烈了。

拿輔導弱勢產業的錢來挹注台北人的花博,至少要直接嘉惠全國花卉產業吧!但是經查農委會的預算細目,顯示的卻是這些補助款主要是用以興建花博的展館、硬體設施與遊客交通設施,買花的錢到底有多少?用在哪些縣市?應該詳細公布。三十五億若真要用在全國二萬戶花農身上,每戶平均可分到十七.六萬元,為什麼不這麼做?可見不但國際化是假的,促進全國花卉產業也不是真的。

動用農委會的預算,最令人痛心的,當屬排擠效應。農業專家直指今年吉園圃、有機農業的預算減少了六成五,產銷履歷也只剩下一千萬元,甚至最近馬政府宣布要調高公糧收購價,一年將增列六億元卻找不到錢,因此必須動用行政院的第二預備金來支應。這個影響,連崑濱伯都不免要說:如果拿補助花博的錢來增加公糧收購,可以再增加七成的收購量;即使什麼都不做,直接把錢用以補助稻農,全台二十二萬七千戶稻農,每年可再多增一萬五的收入。看看北台灣,再看看中南部,台灣存在的何只是南北失衡、貧富差距而已?

台北市是台灣的首善之都,匯聚了高比例的國家菁英階層,絕對可以跳脫地域本位,全面觀照城鄉均衡發展的迫切性。台北花博以中央政府撥來的錢開門做生意,事後,相關商品與門票收入俱歸市府己有,農委會再在預算上動手腳,壓縮理應提供農業升級的輔導經費,把馬總統捍衛首都版圖、郝市長爭取連任、北台部分民眾的休閒需要,大幅轉嫁到農民身上,這種政治導向的選舉活動,違背自訂的舉辦目標,根本不夠格稱為政策。

台灣爭取到花博的主辦機會,當然是美事一樁,因此花博不是該不該辦的問題,而是應該怎麼辦、如何才能辦好的問題。主事者的起心動念、決策規劃、執行能力非常重要,以這三項關鍵指標進行檢視,台北花博在熱鬧過去、風光褪盡之後,到底給台灣留下了什麼?實際收支又是如何?市議會與審計單位有責任徹查花博所有爭議,並公諸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