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t崩盤


朝野易位 政治「去聖格化」

一場選戰,和平轉移了政權,更深刻的意義,其實是削弱了「政治聖格化」的迷思,確定了世俗化的民主政治路向。一夕之間,龐然大物般的國民黨崩盤,民進黨入主總統府,五十年熟悉的政治支配圖騰,瞬間解組重構,要說不習慣,不只國民黨的支持者難以承受,就是民進黨,在驚喜之餘多少也要訝異,怎麼說到手就到手!

執政五十年的國民黨,拱手讓出總統府;從黨外蛻變成最大反對黨的民進黨,成了本土色彩最鮮明的執政黨。一消一長之間,既是台灣民主政治的驕傲,也是民間社會傾吐新意涵的一次座標重組。

國民黨長期執政,塑造了「非我不可」的社會心理,安定牌屢屢奏效,就是這道理。國民黨長期執政,到了李登輝時代,國家體制民主化雖然大幅放鬆,內部的民主機制,卻依然走不出強人主控困境,甚至,頂著台灣人總統的光環,李登輝「民主先生」形象的另一面,仍是傳統政治文化裡作之君、作之師的「哲君意識」。這種意識,透過民主形式,既傳遞出人民導師一般的訊息,也壓縮了民主機制可能開展的精神。李登輝對兩岸關係的主張,對黨內決策的掌控,一再激起反彈,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這種「哲君意識」在作祟。說的再透徹一些,大選前所謂「後李登輝時代」、「李登輝路線」的關切,多少都反映了強人政治,揮之不去的影子。然而,大選中透過各陣營交相批判,經由媒體訊息的即時互動,沒有誰能閃躲炮火,沒有誰還像永不犯錯的聖人,這樣殘酷的選戰,本身就是一種「除魅化」,把政治人物躲在權力光環後包裝出來的領袖魅力,重新檢測一番,還原他們屬於人的部分。既是人,就有犯錯可能,不怕政治人物犯錯,要看他們怎麼對待錯誤,怎麼以開放心胸預防犯錯。有人也許覺得,這種民主使領袖平庸化、世俗化,但西方民主的運作經驗,不早就告訴我們,領袖的世俗化傾向,反而不致造成國家社會的災難!

大選結果一出爐,阿扁即低調迎接勝選,民進黨也準備配合阿扁,修改台獨黨綱,這些動作不就是經由選舉而來的認知,讓民進黨知道「被聖格化」的台獨主張,無法呼應新的執政格局,也無法因應兩岸與國際的新形勢!相對的,國民黨慘敗,要求改革的聲浪一波波席捲而來,李登輝首當其衝被點名負責下台,「李登輝路線」不僅破產,「後李登輝時代」也因政黨輪替,提前結束,李登輝十年的強勢威權,一夕間轉為連收拾殘局都飽受質疑的地步,豈不愈發證明領袖的「聖格化」形象,其實是很虛幻的!

朝野易位,四年一選的總統大位,注定了各政黨各候選人,平日要以政策服務爭取民心,選戰時要以挖掘對手缺失為戰略,這些民主政治的常軌面,或許內含理念之爭,但終需以可行性的多寡為評鑑準則。台灣走過威權年代,「民主先生」李登輝依然不能免於民粹主義雜揉家父長制的心態,然而一場和平轉移政權的大選,卻讓人看到未來總統府主人的上上下下,勢必是一種常態,他們賴以致勝,維持民意支持的關鍵,將是務實的風格,而非「聖格化」的偉大。

變天的震撼,不單純是政黨輪替;變天的價值,在於政治走向民主的例行化、世俗化;變天的意義,是告訴台灣人民,領袖不需要聖人了。

【2000/03/20/聯合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