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論:「我是台灣人」 你怎不早說

2011年 07月14日

馬總統前天在臉書宣稱:我是台灣人。聽馬講這句話就知道又快大選了。套句馬對香蕉滯銷而焦慮的蕉農說的話:「怎不早說?」馬自稱是台灣人,「怎不早說?」不過,不管他是真心還是假意,說比不說好,至少可能感動一些淺綠選民以及部分中間選民。參加過競選的人都知道,台灣選民有三大特性:健忘、健忘、健忘。以前奏效的老把戲再度端出,還是照樣能打動選民,是「前副總統生氣,猜一成語─屢試(呂氏秀蓮)不爽」的。
討好選民來個通吃

那些把戲包括買票、哭求、下跪、勤跑婚喪喜慶、掃街握手、大開空頭支票、拉攏地方派系、四下插旗、多豎看板、當然要多說愛台灣以及我是台灣人之類的話。沒用嗎?才怪,非常有用!
認同分三類:血緣、文化與政治。奧地利公民可以說血緣是日耳曼人,與德國同種,文化也相同,但政治上認同奧地利,是奧國人,不是德國人。強制單一效忠顯示文明落後的國家,在世界上越來越少。接受多元效忠就是接受多元價值,是文明可貴的資產。馬說:血統上,他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熱愛中華文化;身分上,他認同台灣,是台灣人;國籍(政治)上,他是中華民國國民。
馬說這些目的在給大選前對他的族群認同攻擊打預防針,既不開罪中國與深藍鐵票,也向台灣本土意識的選民討好,希望來個莊家通吃。但並不容易。族群意識是馬作為少數族裔的阿基里斯腳踝,稍一不慎就中箭落馬。馬的兩岸政策累積很多易被指摘為「親中、傾中」的資料,不是嘴皮上說「我是台灣人,身分上認同台灣」一句話就可走過場。艱苦的一戰還沒開打呢。
沒人應被強迫認同

然而,馬的幸運之處是台灣已逐漸培養出多元文化主義,在政治上就是承認認同的分殊性、多元性、個別性、甚至背叛性。多元文化主義落實在日常生活上,須強調兩種形式的尊重:一,尊重每個個人的獨自認同。二,尊重他們的行為,視之為世上特有的價值。衍生的行動是:沒有人應被強制接受某種價值,以及政府機構、社會主流組織及公務員應開放並製造公民的文化選擇,包括教育的多元化及中立化。台灣越走近這個境界,族群的緊張就越舒緩。這對馬的幫助遠大於對蔡的好處。馬和國民黨因民主多元而得利,應該飲水思源,深化民主,而非限縮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