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8/today-s1.htm
日前全國工業總會公布了一項「台商陸況調查」,顯示假如兩岸開放直航,有超過四十五%的受訪台商表示將增加對中國投資,減少僅佔四%;開放直航後,會增加在台灣投資比率僅二十三.二%,減少的比率卻有十一.三%。換言之,增加對中國投資者約為增加在台投資之一.九四倍。此一結果與「二○○五年度台商大陸投資意見調查」極為接近(一.九一倍),亦與二○○三年陸委會兩岸直航評估報告之倍數相同。弔詭的是,當被問及對政府有何建議時,這些台商有高達七十五%建議應儘速開放直航。可見,他們所要的是儘速直航,好讓他們加碼投資中國,台灣之將來則非他們所關心。
更為弔詭的是,受訪台商雖然亦都認為到中國投資遭遇到「海關手續繁雜、巴結高官之交際費用太高、中方信用普遍欠佳、銀行借款不易、中方缺乏履行合約誠意、電力通信與運輸設備不足、當地市場不易開拓、地方政府行政干預、勞資糾紛」等等諸多問題,但仍然表示,未來一年內一定增資者佔二十.八%,可能增資者佔三十一.四%,另一方面表示可能減資者只寥寥○.三%,可能撤資者也只○.三%,中國之魅力仍然超強。為什麼?兩岸大小過於懸殊而言語相同是主要原因。中國的人口多,為台灣之五十七倍,土地更大,為台灣之二百六十七倍,致兩者間之經濟往來只會產生大吸小的磁吸效果,小的一方終極成為邊陲。日本「本州」與「四國島」及台灣本島與澎湖是兩個顯明之例證。日本四國島與本州只隔狹小的瀨戶內海,但這一海隔,使只為本州島十二分之一的四國島一直成為日本經濟之邊陲地區。日本政府為扭轉此一趨勢,集現代工程之精髓,搭建了明石、瀨戶、來島三大橋,但更方便的交通反而使四國島更多的人口資源流向本州,因為它改變不了土地只有本州十二分之一的事實。
台灣與澎湖的情況更顯著,因澎湖的土地面積只有台灣本島之二百八十三分之一,與台灣本島與中國之比相埒。民國六十六年馬公航空站開航,相同的語言、更為方便的交通,使青壯的澎湖人紛紛到台灣本島謀求發展,澎湖人口也由過去的十三、四萬人滑落至當今的九萬多人。同樣的問題亦發生在台、中之間,當今滯留於中國沿海的台灣青壯已超越百萬,扣掉百萬餘人之後,台灣的人口實際上已無二千三百萬人,這正是這幾年台灣國內民間消費直線滑落,過去五年民間消費成長率只二.二六%之主要因素,若與一九八○年代之十三.五%相比,真有天壤之別。民間消費萎縮必然也壓低民間的投資,延緩研發創新之速度,折失國家之國際競爭力。
有人說,只要把國內投資環境做好,不怕沒人投資。但不管台灣政府如何搞好國內投資環境,以「以經促統」為國家政策的中國,當然也會營造同樣好的投資環境,台灣有優惠,中國立刻也會有。結果是除非做好對中國之「積極管理」,一切都將徒勞無功。 民進黨過去琳瑯滿目的經建計畫,如「知識經濟方案」、「八一○○台灣啟動」、「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所以績效不彰,就是沒做好「管理」,致受中國磁吸的影響。
此次全國工業總會的「台商陸況調查」,對推動週末包機及人民幣之兌換以換取中國觀光客來台之政策,無異是重重打了一巴掌,明確告訴了政府,只要週末包機(變相直航)一開,超過四十五%的台商會增加對中國之投資,隨之當然也會增加長居中國的青壯台幹,壓縮國內的消費,讓泛藍更能輕易奪回他們所要的政權。如果政府仍「不為所動」,再為中國觀光客開放人民幣之兌換,則人民幣成為準國幣之日子恐已不遠。奉勸政府,為不讓台灣淪為「國不成國」境地,請懸崖勒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