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永耀/特稿
被馬英九形容為「石破天驚」的我駐港機構更名,以及台港互設辦事處提升雙邊關係,搞了半天,港府規劃的駐台機構不過與「內地經濟貿易辦事處相若」,馬自滿突破,恐怕更深陷一中鳥籠。
首先,港府是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進行,意味著台港關係,乃至於互設辦事處,皆屬一個中國內部事務。即便駐港機構終於擺脫「中華旅行社」這名不副實的名稱,但從港方角度,並不具任何「外國」駐港機構的地位。
因此,馬政府宣稱我駐港人員具類似「駐外」人員的優渥安排,恐也自我膨脹,按照港方說法,這些「互惠互利」僅為「便利」安排。中國與香港亦有同樣的處理模式,因此說到底,港府仍依北京設定的一中準則辦事。
其實,台港關係雖有提升,但與十年前中國匡列的「錢七條」比較,不得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未見任何鬆動。
當七月四日台港兩地分別做出關係提升的宣佈後,隔天的港媒處理,僅有代表中方的「文匯報」,以及親中的「大公報」有大幅報導。立場屬自由派的「明報」只見一小塊;較批判港府的「信報」,甚至隻字未提。
香港文匯報與大公報素有北京的傳聲筒之稱,中方刻意將新聞「做大」,不難看出箇中原因。
談判結果很清楚,馬政府為了更名,讓台港、台澳關係更符合北京的政治需要,台灣更趨「一中化」,就是代價。馬政府為此「感動」,還肯定對方「善意」,真不知所謂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