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評論/重返執政 民進黨須擴大與社會對話

記者鄒景雯/特稿

如果二十年前到北京,會看到沿街滿地曝曬的大白菜,中國人認為這是豐收的景象,總會向外來的人滿足的誇讚中國的神速進步,從不覺得一國的首都有此畫面有何突兀。道理何在?因為當時的中國只垂直的跟過去的自己做比較,物資充裕有得吃了,他們就認定進步了。他們忘了同步與其他國家水平地做比較,因而渾然不覺其差距何止千里。

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人決定單挑美國,儼然要朝世界霸權比肩爭鋒,顯然,中國不再與自己比,早就將眼光朝向世界,因而不會以為躲在夜郎國把門關上,就做到了「最好」。反倒是,最近在台灣,我們聽到了「這是最好的」話語,後來改口說「這是我們所受侷限的最好」,好不好?可受公評,但要自稱最好,這就遠遠超過正常可以理解的範疇。

民進黨當前要務是什麼?既不是世代交替,也不是攻防能量,更不是政治能力,而是要走出民進黨,積極與社會擴大對話。把目光放在民進黨內,擺平了一切又如何?民進黨有多少黨員?綠營又有多少支持者?若要繼續當萬年的忠誠反對黨,民進黨可自我滿足,搞定了天王、派系與人頭大戶,就算做到了「最好」。但如果不是,甚至宣稱要重返執政,那麼怎可以故步自封?唯有創造民進黨加一的空間,才是勝選之計,那關鍵之一,就是引進社會力。

最近若干學者出面抨擊民進黨缺少引領進步價值的能量,民進黨的主席最早也來自學界,理應不乏共同的語言,但是卻演成並無交集的各說各話,這是怎麼回事?民進黨只急著回嘴,因此喪失了聆聽的耐性?

要辯解,也應該打個草稿、稍作思考,至少要邏輯一貫,切勿矛盾。假使,把蔡蘇謝子弟兵列上,是世代交替,是要產生政治推力送青壯代上壘,請問台南為何反其道而行,要逼退青壯改由老驥伏櫪?這就是「整體性」考量?或是民進黨獨到的「平衡感」?不分區竟強調攻防能量,是想提醒中間選民民進黨在議場上被污名化的形象?政治能力的說詞如果成立,當年蔡英文就不可能獲選不分區。

學者從政若未忘初衷,不會把任何提名安排當作重要的政治資源,說出要「省著用」之謬言。這些國家制度下的名器,不是個人的圖畫紙,愛怎麼畫就怎麼畫,只供自己獨樂。再怎麼封閉決策,你都該問問外界的反應,重視知識份子的聲音,並且常存反省之心。一個追求權力的人,如果認為全天下都是個別看,只有自己是整體看時,另一個山寨馬英九就誕生了!相信,有雄心要挑戰馬英九的蔡英文,絕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