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前研一:台灣可成為東亞的「超級矽谷」


2008-07 天下雜誌 402期 作者:  相關關鍵字:
大前研一台灣東亞OECDG7國際觀歐盟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不久前應《天下雜誌》邀請,在新政府初上任後第四度來台演講。包括副總統蕭萬長、智融集團總裁施振榮、遠東集團徐旭東、東元集團黃茂雄等在內的政府與企業領導人、主要媒體與三千多位聽眾,擠滿了會場,聆聽這位最早預言中國崛起的大師之一,為大家在這快速變動的世界,指引方向。


402期苦中創樂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不久前應《天下雜誌》邀請,在新政府初上任後第四度來台演講。包括副總統蕭萬長、智融集團總裁施振榮、遠東集團徐旭東、東元集團黃茂雄等在內的政府與企業領導人、主要媒體與三千多位聽眾,擠滿了會場,聆聽這位最早預言中國崛起的大師之一,為大家在這快速變動的世界,指引方向。
 大前研一以「崛起中的亞洲:新力量、新市場、新挑戰」(The Rising Asia : New Power, New Market, New Challenge)為題,描繪出二○二○年,全球與亞洲的輪廓,也為台灣的願景,提出建言。
 他認為,台灣已充分利用中國,在全球取得重要的成就,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優勢,在製造服務、工程人才培養與科學園區經驗輸出上,成為東亞地區的超級矽谷。
 以下是演講摘要:
   ※   ※   ※
 二十世紀下半,全球是由七大工業國(G7)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所主導的。但在今天,機會反而在全球其他地方滋長,從拉丁美洲到非洲,到處都是成長的機會。資金不再是稀有的資源,只要能展現你的願景、領導力、穩定性,錢財就會從全球各地湧至。奈及利亞、埃及、土耳其,甚至杜拜這樣小的地方,就是因為如此,才能吸引世界各地資金與人才湧入。每個人、每個地區都有機會在這樣的全球舞台中找到一席之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我認為有三種角度來觀察驅動全球經濟的力量。第一,中國對全球資源的渴求,與對東亞經濟成長的催化力量,讓她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第二,歐盟的東擴與穩定的歐元,使其成為世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第三,是高盛說的「金磚四國」與「TVT」(泰國、越南、土耳其)。這些力量,都將驅動二十一世紀的經濟成長,並讓過去的老大美國與日本,相形失色。
 想像一下二○二○年的全球局勢,我預測俄羅斯在這一年將加入歐盟,使歐盟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其次依序是美國、中國、日本、印度。
 為什麼歐盟將是第一大經濟體?因為它具有一個國家的所有條件,未來將會在單一貨幣的基礎上,產生單一憲法、軍隊。
 現在是一個重新思考民族國家定義的最佳時刻,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加起來,已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就算只計歐元區的十三個國家,也已和美國平起平坐。所以到了二○二○年,加入土耳其、俄羅斯和一些前蘇聯共和國,歐盟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兩倍。
 這是我的預測,我很想知道大家自己的想像是什麼?你對東擴後的歐盟了解多少?你對其他四個經濟體,又有多少認識?目前對我所看見的未來局勢有所準備的國家與企業還很少,二○二○年轉眼間就會到了,很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中國促使東亞經濟整合

 東亞已是一個事實上的經濟共同體,區域內貿易佔對外貿易總額已達六成,但和歐盟比起來,東亞整合沒有像歐盟一樣訴諸文字,沒有一個明顯的領導國家或是經貿政治協定,沒有共同貨幣,但卻自然而然整合在一起,背後最大的驅動力就是中國。
 龐大且持續成長的生產規模和不間斷地向全球進口各種產品,使中國成為東亞貿易、投資與人才流動的催化者,提供了一個使區域內的成員邁向全球的舞台。日本雖然自身經濟規模很大,非常全球化,但並沒有像中國一樣,扮演協助其他亞洲國家邁向全球的角色。
 韓國是這些發展的受益者之一。韓國政府一直致力推動黃海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這個自貿區很有趣,以釜山港為中心,韓國企業把半成品出口到中國的煙台、青島、天津、大連,然後從中國將完成品運到釜山港,再轉出口到全世界。這種生產在中國,大量出口美歐,和日本是貿易逆差的模式,使韓國空洞化,成為典型的「過手經濟」(pass through economy),韓國人對此感到憂心,總統李明博已經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
 日本也是受益者,出口許多半成品與機械設備到中國,雖然最近首次出現對中國貿易逆差,不過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日本企業在中國製造的,所以並不需要擔心。況且日本對台灣和韓國,還維持很大的貿易順差。
 台灣更是利用中國,成為全球舞台上的最佳主角之一。
 中國前四十大出口企業中,十四家是台商,這表示台商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但在這世上很少人知道,中國經濟成長的引擎不是日本或美國,而是台灣。
 台灣企業很成功地代替擁有品牌與全球通路的跨國企業,充分地利用中國市場,成為EMS、OEM、ODE的專家,在全球消費性電子產業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但大部分沒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台灣所做的是充分利用中國,發揮製造的專業。雖然已經有一些公司開始做上游的研發與下游的全球通路,但還是少數。建立「超級矽谷」的優勢

 大家都很熟悉微笑曲線,台灣企業專注在理論上最不賺錢的微笑曲線底部,居然還可以賺錢。就是因為台灣企業充分利用中國生產基地的製造能力,歐美日韓企業都比不上,才驅使他們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韓國企業花了相當大的資金在全球市場上建立品牌,有一定的成功。日本企業則是往材料、機械設備等上游發展。目前日本電子產業上游產品的全球市佔率約七成,下游完成品只有二五%。
 台灣企業可以如此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了解日本,日語能力強,和日本企業家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個人的合作關係。此外,中文是台灣的母語,讓台商得以充分利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然後用英文將產品銷售到全球市場。同時擁有中文、日文、英文的溝通能力,是台灣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認為香港是一個台灣必須注意的地方,尤其在台灣和中國全面三通之後,大家應該思考一下三通後香港的角色是什麼?
 我認為香港、澳門、深圳未來將整合為一體,人口及經濟規模將會趕上台灣,成為東亞娛樂、零售與金融服務的中心,也將成為新加坡與台灣的強大競爭對手。以澳門為例,每年到澳門的兩千兩百萬觀光客中,大部分是中國人,這代表三通之後,台灣必須要與澳門或香港,競爭中國觀光客。如何吸引中國觀光客,是台灣必須要思考的。
 從這些正在發生的趨勢來看,建立台灣成為東亞的「超級矽谷」 (super Silicon Valley),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台灣在建立科學園區有很成功的經驗,但這個超級矽谷不只是台灣的,而是成為整個東亞的超級矽谷。
 在美國上市的外國IT公司,以色列最多,第二是印度,第三就是台灣。以台灣的規模來說,擁有的人才早已超越本身所需,要好好利用這個優勢,成為東亞的超級矽谷,創新與研發的觸媒,訓練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和製造業者,為東亞國家提供製造服務。每個國家都想建立科學園區,台灣已有成功經驗,是可以協助其他國家的領域。跳脫民族國家的概念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架構,是可以建立的。過去台灣關於中國的討論焦點,圍繞在定義兩岸到底是兩個國家,還是一個國家,這是錯誤的,因為這是十九世紀對民族國家的概念。很少人知道南斯拉夫解體之後,形成多少國家?歐盟的成員國有哪些?蘇聯解體後,分裂成幾個國家?沒有人知道,因為這也已經無關緊要了。
 歐盟才是民族國家的新定義。新架構正在歐盟出現,東亞則是中華邦聯(Chunghwa Union)。其他已經存在而有用的模式,包括已有效實行兩百年的美國聯邦制,還有以英國為首的大英國協(The Commonwealth)。
 台灣在東亞的成功,值得慶祝,對中國的貢獻,中國方面應該感激。另一方面,中國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超級強權,台灣應該感到很幸運,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快速崛起的機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這方面可以做得比台灣好。台灣是用軟實力,而非硬實力,達到今天的成就。
 雖然中國重要,但不要只看中國,也要放眼印度、歐盟和其他地方,因為現在這世上有太多成長機會。例如南美的巴西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和企圖心愈來愈強的企業家,但他們離東亞這個全球的成長引擎,實在太遠了,所以我們比他們幸運十倍。在越南,他們有比中國更專注於細節的勞工,工資又比中國低。對勞力密集製造業來說,越南有全世界第一流的勞工,很有吸引力。同時,也不要忘了日本,還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會在日本發生。
 生在這個年代,所有人都能夠盡一切努力邁向下一個全球舞台,只要勇於接受挑戰,這個舞台是對每一個人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