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19/today-s1.htm
統派媒體日前登出一則外國媒體批評台灣搞文化大革命的報導,指出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週刊以「文化大革命」為題,將台灣民進黨政府大舉拆除蔣介石塑像,積極推動去蔣化的一連串措施與中共文化大革命相提並論。但查閱「經濟學人」原文,卻發現該則短文係以報導為主,只是在報導台灣執政者所推動清除來自中國獨裁者的歷史記憶,以及此一行動所引起的藍綠爭議,而並非針對性的批判文章。統媒顯然是移花接木、過度渲染,企圖混淆國人的視聽。
經濟學人的報導,乃短短數百字,以簡略描述當前台灣政局演變。通觀全文,標題固然是Cultural revolution,文中卻未提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而且revolution並非以大寫開頭,因此所指涉的正確的意涵,應該是「文化上的革命」,並不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Cultural Revolution)。 而且該文將蔣介石定位為獨裁者,其副標題即訂為「獨裁者遺產的戰爭」(The fight over a dictator’s legacy),諸多描述具有負面意涵,例如蔣介石留給後人的東西,「從未被適當的檢查過」。顯見這篇報導絕對不是站在批判台灣本土化的立場。
其實,統派媒體絕非不了解原文的意涵,而是意識形態作祟,刻意誤導讀者。換言之,此種謬誤的發生,並非緣於知識的不足,而在於政治偏見的蒙蔽,使得專業與道德近乎淪喪。統派媒體企圖藉外國媒體之口而宣之於國人的,正是它自己對本土政權路線的評論。亦即,所謂本土政權「搞文革」、「搞政治不搞經濟」、「搞民粹」、「意識形態掛帥」云云,絕非外國人對台灣本土政權的評價,而是台灣統派媒體反對民主化與本土化,所創造出來的負面標籤。而經濟學人這類知名的國際媒體絕不至於犯下如此荒唐的錯誤。
其實,台灣是多元民主社會,統派有其反對本土化,主張統一、中國化的自由,此一部分自有民眾予以公斷,吾人不必責難。然則,統媒為了自身的偏見而扭曲事實真相,編造歷史,則是專業倫理上之不可原諒的墮落。也就是說,或許統派極端厭惡、反對本土政權的去蔣化,但可表達意見,宣洩不滿情緒,怎能將去蔣化與文化大革命作不倫不類的類比?
去蔣化是去除威權統治與外來政權殘遺的政治圖騰,是落實轉型正義,建立正常化國家的舉措;至於文化大革命,則是毛澤東所發動的血腥整肅,包含著路線鬥爭與權力鬥爭,既是階級鬥爭,更是破壞一切既存制度的暴力革命。毛澤東曾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段話乃毛澤東對文化大革命所作的最生動之夫子自道。去蔣化的手段僅止於改名、搬除銅像,與其說成是「文化大革命」,毋寧更像是「請客吃飯」、「作文章」、「繪畫繡花」,「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如果要與中國的歷史類比,「去蔣化」的正確比喻,應該是「去毛澤東化」,都是對獨裁者重新進行歷史評價,還原歷史真相,喚回正義與公理。至於以文化大革命來污名化「去蔣化」,不僅暴露統派媒體的惡意扭曲、偏頗,更凸顯其反台灣、親中國的邪惡本質,此類行徑自會受到台灣人民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