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馬不分藍綠!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Service/editorial/news.php?engno=495586&day=2011-05-26
ECFA的簽署,在下個月就要滿一週年了,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旅遊,也馬上就要屆滿三週年,這兩項馬政府上台後最重要的政策,究竟實施後的績效如何?最近連續引起了台灣社會的討論。比較特殊的發展是,過去幾年有關贊成與反對的意見,似乎涇渭分明,因此被標籤化為「藍營」與「綠營」,前者是指支持的一方,後者則高度保留。但是最近出現的趨勢是:被歸類為藍營的人物與媒體也開始發出批判與檢討的聲音,而且聲浪愈來愈大。台灣對中國的經貿政策究竟該怎麼走?似乎呈現了有可能跨越藍綠、理性思辨的契機。

繼統派的理論大師對ECFA毫不留情的砲轟後,新近一家雜誌也公布了一則針對「陸客來台觀光」的深度報導。中華兩岸旅遊協會先前委託律師,針對台灣遭中國旅行業者積欠團費的情形進行調查,業者揭露了許多隱藏在馬政府亮麗宣傳下的黑暗面。首先,針對來台觀光,中國現有五、六十家合格的組團社,而台灣卻有二、三百家的地接社,造成惡性競爭,只能任由對方宰割。其次,在團費殺價下,一名陸客來台的交通、食宿費用,被壓低到一天只有三十五美元(約台幣一千元)。第三,台灣業者咬牙接團,卻經常收不到錢,有的甚至拖欠高達半年之久才結清,為了不賠錢,業者只好降低旅遊品質與安全。第四,擔心遭到報復,多數受害旅行社不敢指控惡意欠款的中國業者,只能「啞巴吃黃連」。

為什麼一向鼓吹中國市場重要性的媒體現在也不買馬英九的帳?應當是經過了實踐,這個政府只有口號不幹實事的能耐被大家看破手腳,這讓有良心的媒體業已不屑護航。一個有能力社會的觀光產業該怎麼做?我們看到法國,透過精緻觀光,把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不斷提升,於是他們賣紅酒,成為國家的品牌;義大利,同樣利用高檔的觀光,輸出文化、飲食與服飾,這些國家都藉由觀光賺到了錢,也促進了其國內高品質的就業。但是馬政府呢?看看前述台灣旅行業者的陳述就知道:馬政府的觀光是利用中國的人多來充數,一天平均有三萬多名陸客在台灣,還不多嗎?但是其心態是:風景不錯給你看,其它什麼都沒有。這種低品質的觀光,不但台灣相關勞工的就業環境無法改善,工資不可能提升,甚至會因「混口飯吃」的短線操作喪失了開拓國際客源的競爭力。有一天中國「善意」結束,到時候連一口飯也沒得混。

這個政府最錯誤的,就是領導人凡事都「大」中國意識作祟,不僅觀光如此,看到美國與中國追求國際上的產業分工,也盲目的跟著喊要與中國分工。小國與大國如何分工?一旦失去了自主性,只會更淪為邊陲附庸,最後被吸血殆盡而已。歐洲一些小國的發展經驗,很值得台灣多一些平衡的思考,歐洲國家的產業發展路線,是早自宗教革命時代,就已經建立了一種價值觀。以當時的瑞士為例,由於很多人受到欺侮,被迫往山上移居,日子很難過,生存不下去,怎麼辦?立定志向,要用最少的鋼鐵做出最貴的東西,這其實就是瑞士鐘錶工業的起源。所謂「用最少的鋼鐵做出最貴的東西」,這背後的意義,就是不斷提升附加價值,尊重師傅傳統,這種價值觀是從中古世紀就已開始。

歐洲國家走出工藝的道路,也就是工業發展到藝術層次,增進其附加價值的精緻產業,正是台灣這種半大不小的國家最需要的。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台灣多年師法日本,受到的影響甚深,事實上往精緻產業方向努力的可能性非常高,例如台灣的腳踏車世界知名,僅是成功案例之一。如果,台灣有這種氣魄,全面關注各行各業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策略,還怕會沒有高品質的就業市場與外銷市場嗎?

馬政府三年前上台時,打著全球化的旗幟,開始全速推動對中國的開放,開放了三年,國民黨在企業界的一些「好朋友」,確實事業規模經由利用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級的「大」公司,但是台灣人民的所得與就業卻因此向下沉淪。新加坡是世界競爭力排名前茅的國家,但是前不久新加坡國會選舉,四十年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遭到空前的挑戰,參選的前外長甚至中箭落馬,其中,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對民生經濟的不滿是很重要的因素。這個變化,對照台灣當前批馬不分藍綠,實在是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