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踢爆病患個資外流中國 衛署沒作為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質疑藥品處方物流中心有洩漏病人隱私的疑慮。 (記者劉信德攝)
〔記者邱燕玲、楊久瑩/綜合報導〕民進黨立委黃淑英昨日指出,去年七月十九日衛生署召開落實處方箋釋出的焦點座談會,藥品處方物流中心在會中公開表示,將病人的資料外包到中國做鍵入工作,現場的衛生署官員完全沒有反應與作為,造成台灣民眾的用藥資料、個資外流至中國!
藥品物流將處方箋外包中國鍵入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副組長許蒨文昨說明,針對藥品處方物流中心將資料外包給中國鍵入,食品藥物管理局事前並不知情,也認為這樣的做法不是很妥當,會再進一步求證,了解實際的操作細節,同時也會了解是否有洩漏個資,或者只是單純的要求對方鍵入藥品名稱,事前針對病患個資有進行隱藏保護。
黃淑英指出,台灣實施醫藥分業已十五年,但醫院處方箋釋出率仍不到三成,部分藥局在成本的考量下,因此把病人處方箋轉給藥品處方物流中心協助處理,她質疑物流中心從事調劑行為違法。
黃淑英更說,藥局把處方箋傳真到物流中心後,物流中心為節省人力成本並提供藥局服務,「再外包」到中國鍵入資料,「台灣民眾的個資不但物流中心的員工都看得到,還流傳到中國,讓病人隱私全都露!」並已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
衛署:洩個資 最重撤除藥師執照
許蒨文指出,藥房需要告知病患並且獲得同意後,才可以將病人個資上傳到藥品物流中心,若無故洩漏病人個資,可處罰兩千元至一萬元,情節重大者還可撤除藥師執照。
衛生署醫事處科長周道君表示,若病人個資遭到
綠委批 用藥不當 病人隱私全都露
【記者蕭博樹台北報導】立委黃淑英與社區藥局人員昨〈十八〉日聯合揭發台灣由於藥品物流與用藥安全不當,造成病人隱私全外流等弊端。
黃淑英說,多年來政府鼓勵醫藥分業、慢性病處方箋釋出,然成效不彰,造成社區藥局經營困難,為避免藥品囤積及成本問題,「藥品處方物流中心」服務應然而生。然藥品物流處方中心的調劑行為不但違反藥師法,影響民眾的用藥安全,更令人擔心的是:民眾的用藥資料,甚至還流到了中國,造成病人隱私的大漏洞。
黃淑英表示,藥品處方物流中心主要是提供處方藥品的服務。部分藥品處方物流中心亦提供藥局調劑、列印藥袋、鍵入申報資料及藥歷檔登錄等服務。這類藥品處方物流公司的運作方式是藥局收到處方箋後,傳真給物流中心,物流中心調劑藥物後以郵寄、快遞等方式給藥局。這個處理流程有幾個問題:藥局將處方委由藥品處方物流中心調劑,觸犯藥師法第20條「藥師應親自主持其所經營之藥局業務」規定。另外,藥品處方物流中心之調劑行為亦違反「優良藥品調劑作業規範」第三點「藥品調劑應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設立之醫療機構藥劑部門及藥局」之規定,更何況物流中心之調劑是否全為藥師所為亦無法得知,將造成民眾用藥安全的大漏洞。
黃淑英指出,藥局將處方箋傳真到物流中心後,物流中心為節省人力成本並提供藥局服務,「再外包」到中國鍵入資料,台灣民眾的個資不僅物流中心的員工都看的到,還流傳到中國,病人隱私全都曝光!此舉不但破壞了病患與藥局間的委託關係,且兩者皆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27條「非公務機關保有個人資料檔案者,應採行適當之安全措施,防止個人資料被竊取、竄改、毀損、滅失或洩漏」之規定。
更令人驚訝的是:99年7月19日召開的落實處方簽釋出的焦點座談會中,物流中心公開表示將病人資料外包到中國作鍵入工作,現場的衛生署官員完全沒有反應與作為,放任物流中心繼續將民眾的用藥資料外流到中國!
黃淑英強調,台灣實施醫藥分業已15年,然醫療院所處方箋釋出率仍不到3成,社區藥局無法維持庫存因應量少的處方藥品。「 藥品處方物流中心」的調劑服務幫忙解決了社區藥局備藥的困境,但是卻違反法令規範,不但影響民眾的用藥安全,還可能讓民眾的個人資料落入詐騙集團、各式利益團體的手中。
為杜絕國人個資外流,確保國人用藥安全,黃淑英要求:
一、衛生署應提出具體辦法提升處方箋之釋出率。由規定公立醫院釋出慢性病處方箋比例開始,以期分階段落實全面釋出處方箋。
二、健保局應督促醫療院所落實處方箋存入健保IC卡中,順利藥局作業,並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三、食品藥物管理局應立即加強藥品處方物流中心之管理,遏止觸法行為,以確保民眾用藥安全及個人隱私之保護。2011/01/18
處方箋轉物流中心 個資恐外洩
【聯合報╱記者鄭宏斌/即時報導】 2011.01.18 09:29 pm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指出,社區藥局因考慮成本,將處方箋轉給「藥品處方物流中心」調劑藥品,已違藥事法;物流中心甚至將病患藥歷資料輸入工作外包給中國人力,民眾隱私不保。
黃淑英表示,政府實施醫藥分業十五年,但處方箋釋出比例過少,導致社區藥局無法承擔庫存壓力,藥品處方物流中心因應而生。藥局將病人處方箋轉傳真給物流中心,物流中心調劑後再郵寄回藥局,但物流中心無專業藥劑師,恐有違藥師法、藥事法。
【2011/01/1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6103274.shtml